人類的表演舞臺正與機器共享
更新:2018-8-22 9:33:10 稿件: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調整大小:【
大中小】
2014年巴伐利亞(慕尼黑)國家芭蕾舞團復排版《三人芭蕾》劇照,圖為《三人芭蕾》之土耳其舞者和土耳其裙子舞者
在人工智能熱潮中回顧德國包豪斯的劇場實驗,似乎在看待一個被忽略的預言。人類的表演舞臺正在與機器共享。人工智能的“藝能”爆發,吟詩作畫,編舞作曲,無所不能,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身體、藝術與生命的價值。機器介入表演,進而指導、強制人類表演,一切如同20世紀初工業變革時期人與機器的思考輪回與技術進化。包豪斯代表人物,德國畫家、雕塑家、設計師和編舞家奧斯卡·施萊默(1888-1943)的《人與藝術形象》是重要舞臺理論文本,在其論述中,舞者是劇場中平衡內心世界與外部空間的使者,而今天技術革新,


免責聲明:本文來源于中國舞臺美術學會,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中國視聽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涉及到侵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。
網友評論
編輯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