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正站在一個看似熟悉卻又被悄然重置的展陳世界里。長期以來,我們習慣用“博物館、科技館、規劃館、非遺館、黨建館……”這樣的劃分來描述這個市場,共一千多種分類,把每類館當成一只獨立的箱子。但現實正在拆箱:觀眾的需求變得復合、展覽的表達越來越跨界、技術把不同題材連成一體。換句話說,按“題材”來劃界的那套思路,正在逐步失靈。

為此,我們提出一個新的觀察框架與方法論:場景
矩陣化。用一句話解釋它:不要先問“這是什么類的館或者展覽”,而先問“觀眾會在什么場景下來這里、期待得到什么體驗與情感”。把“場景”放在首位,再去看內容和觀眾屬性,才更接近市場真實的運行邏輯。
為什么要把“場景”放到第一位?
有三點直觀的理由:
一是觀眾到館的目的千差萬別——有人來學習、有人來陪娃、有人來約會、有人來拍照打卡、有人來做企業接待;
二是同一類題材在不同場景下的呈現方式、設計語氣與運營策略會大不相同;
三是當內容可以被拆解成“場景單元”后,它就能高效復用、規模化運營,降低成本、提升影響力。
基于此,我們把展陳的判斷從“題材中心”變為“場—文—眾”三軸(場景—內容—受眾):

場(場景)——觀眾來的“情境”。例如:家庭周末、親子研學、專業考察、夜間社群活動、商業品牌體驗、縣域文旅打卡等。每種場景決定時間、動線、氛圍與消費設定。
文(內容)——展覽想要傳遞的東西,是學術、故事、
技術、娛樂還是混合體。內容決定呈現深度與表達方式。
眾(受眾)——要細到年齡、陪同結構(單人、親子、團隊)、社會角色(游客、官員、學生、企業客戶)等。不同“眾”決定接受閾值、付費習慣與傳播傾向。
有了這個三軸線思路,我們就能把以往雜亂的上千種分類,按使用價值重組成若干“場景集群”。
比如科普和非遺在“親子研學”場景里是兄弟,在“文旅打卡”場景里又成了鄰居;
黨建與城市規劃在“政務接待/學習交流”場景里可以共舞;
藝術與商業在“品牌體驗/社群夜游”里互為助力。
也就是說,許多傳統上被區分開的題材,實際上在市場上屬于同一類“場景服務”——這對甲方的定位、對企業的定位、對運營的考核都有深遠影響。
為了把場景
矩陣化落到實處,我們建議從幾個最容易被市場接受的方向開始。

一、把展覽拆成場景原子與場景包
把一個完整展覽拆成更小的單元(原子)。例如:導覽劇本、互動任務、沉浸影像、手作工作坊、主題市集、夜間光影秀、紀念品組合等。把這些原子按場景組合成標準化的場景包,便于不同場館快速復用、節約投入并保證體驗一致性。對外展示時,甲方看到的不是一份漫長的專題書,而是清晰可感的周末親子包、企業接待包、品牌體驗包等,讓甲方方更容易理解也更易決策。
二、把可信度做成顯而易見的信任標配
觀眾越來越會看“證據”:帶有學術背書、專家參與、或由外部權威驗證的展項,更容易獲得家長和機構客戶的信賴。對我們來說,不是要把展覽變成學術論文,而是把重要的承諾能“看見、聽見、測得”:例如把教學目標寫清并做訪后小測,把互動數據用簡單圖表呈現在入口處,把志愿者與講解員的資質標注清楚。可驗證的東西,是信任的貨幣。
三、把運營邏輯從開館延伸到場景運營
傳統的運營只管日常維護與票務,但場景化要求你把運營做成產品:為不同場景配置專門的流程(例如“親子場”的排隊、體驗次序與休息區;“夜游場”的燈光節奏與安全管理),并在每個場景結束后收集“現場回聲”(停留時長、完成度、滿意度、口碑),把這些數據作為下一輪內容更新的依據。
四、企業的轉型路徑:從一個做展的人成為一個做場景的人
企業要做的不是放棄專業,而是把專業裝進場景里。比如你在做非遺展示,不只是做展柜與文案,更要為手作體驗包研發合適的工具與流程、培訓體驗老師、配置便攜商品。這種把內容和服務打包的公司,就會被客戶當作“能把事情做活”的合作伙伴。
五、怎樣把1000多個傳統類別快速映射到場景
場景1親子研學(家庭+學校教育)
以家庭周末、學校研學為主,強調動手、體驗、知識轉化。停留時長中等偏長、重視教學成果與家長信任。
傳統代表類型的項目:青少年科普、校園科技館、青少年科技、青少年紅色科普、小學科普、中學科普、青少年法治、青少年科技館、校史館、小學國防教育、小學科教、青少年安全、研學文旅、消防體驗、氣象科普、航天科普、航天、動物科普、海洋生物、植物科普、動物保護科普、生命體驗、生命科學、營養科普、健康科普、急救科普、急救體驗、口腔科普、眼健康科普。
場景2文旅打卡/城市體驗(游客/家庭/社群)
主打打卡消費、沉浸式體驗、延展消費(禮品/餐飲)。偏短時停留、高社媒傳播潛力。傳統代表類型的項目:城市文化、城市文旅、城市更新、城市規劃、文旅文博、鄉村文旅、紅色文旅、文化街區、文旅樂園、文旅街區、夜間活動、品牌快閃、非遺街區、非遺文旅、工藝美術、手工體驗、市集、地方美食文化、節慶活動、旅游紀念館、游客中心。
場景3政企研學/專業展覽展示(政務接待/行業展示/學術)
這主要面向政府機構、企業、行業團體,注重權威性、成果匯報與專業交流。傳統代表類型的項目:規劃館、發展成果、招商、政務、人大、政協文史、機關黨建、國企黨建、人民法院史、稅務文化、城市服務、行業成果展示、企業展廳、園區、科研院所、科技成果、科創、科技成果、創新成果、產業規劃、園區招商等;
場景4紅色/紀念+研學(教育傳承型)
強調記憶、傳承、情感教育,常見于烈士館、革命紀念、黨史教育等,既有研學也有公眾教育功能。傳統代表類型的項目:革命紀念、烈士、革命舊址、紅色、紅色教育、黨史、黨風廉政、紅色研學、革命文旅、紅色記憶、紀念館類、思政、黨建長廊、革命先烈、紅色街區。
場景5科技/沉浸/品牌體驗(沉浸式、互動、商業合作)
強調
技術呈現、沉浸體驗、品牌/IP 聯動,適用于商業展、夜間社群體驗、品牌展。
傳統代表類型的項目:科技館、數字藝術、元宇宙、虛擬展覽、科幻、沉浸式、災害體驗、人工智能、航天科普、機器人產業、數字文化、數字產業、數字展、數字藝術、互動影像、影視文化、品牌體驗、商業文化、展銷、IP展覽、科技長廊、創新實踐成果。
過去的分類幫我們把世界看清楚,但那是學科化時代的產物;現在是需求碎片化、
技術互通與商業化并行的時代,固守題材邊界只會讓決策遲鈍、資源浪費。場景
矩陣化把關注點轉到人來干什么、我們給什么、怎樣最好地讓人走出館時帶走體驗與記憶,這是更接地、更能創造價值的思路。
忘掉先分類再做的思路,從場景開始思考。這樣做的后果是顯著的:甲方能更快決策、企業能更高效交付、觀眾能得到更連貫更有價值的體驗,市場資源也不會再被重復浪費在樣板房復制上。
對于甲方,意味著立項和
招標時要把效果寫清,例如復訪率目標、研學完成率、社媒傳播量等,避免只按清單比價。
對于企業,別只把自己當成“做展的
技術方”,把“能否把體驗運營起來”作為競爭力。把自己能復用的“場景包”做成產品,交付后還能繼續提供內容更新與培訓。對于觀眾,意味著他們會在更貼近生活的一刻,遇到更溫暖、更有用的展覽。